基于这一本质认识,抵达元宇宙的路径各有千秋。有人认为,理应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叠加,即通过 AR、仿真技术,建造现实与虚拟的交互层。有人认为应该依靠 VR 和虚拟数字人,以沉浸的方式。这类讨论,还聚焦于元宇宙应当是开放以求更广泛的参与(如 Epic Games ),还是封闭以求数据安全审慎(如 Meta 的 Horizon )。
然而,无论以何种路径抵达,技术与企业都应当谨记的是永不偏离元宇宙的现实属性。
本质二:元宇宙不是复刻当下,而是未来之眼。
数字孪生似乎与元宇宙近似,但并不是同一回事。
数字孪生有其价值。通过建模-同步-监控-分析,数字孪生在物理世界与数字环境之间建构起关系。而更为关键,也是让企业们跃跃欲试的,则是以此为基础,对生产过程进行回溯( Track the Past )和预测( Predict the Future )。在数字空间,不断积累动态数据,重构生产过程。而这一过程是可不断回顾研究的,我们以这些研究结论建立新的模型,便可以同样动态、深入细节的对未来进行预测。
但元宇宙在应用上,要比此更彻底。通过技术堆栈,元宇宙的实现重点在于仿真和自主控制。参数的调整、计划的变更,难以在物理世界实验的选项,可以在元宇宙进行。更吸引人的,无疑是通过自主控制对物理世界施加影响。微软的 Power Platform 正是以此为目标,以极为简单的方式让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搭建应用,改造工作流。
目前,围绕元宇宙并未产生颠覆性的技术跨越。但这不代表未来不会有,而这个未来甚至就近在这一两年。重点是,我们有没有开始以生产力而非仅仅体验的视角审视这一趋势。诚如 Fast Company 所报道的,对于元宇宙,微软更感兴趣的显然是以生产力的角度切入,着力赋能、构建、落地企业元宇宙。而这种实现,有赖于在9个层面积累技术创新,找到突破口。